会员中心 | 我要投稿 | RSS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健康教育

孩子大了还尿床到底是不是病?孩子反复尿床怎么办?

2023-10-08  

     关于儿童遗尿症,读完这一篇文章就够了

     孩子尿床到底是不是病?

     很多家长朋友都有这样的疑问。对于尿床这件事,有的家长想得比较开,说孩子还小,再长大点就好了,并且拿出孩子父亲的例子来说明;有的家长则比较担心,担心孩子频繁尿床会不会是有什么发育缺陷?今天我们就这个问题稍微展开讨论一下。

     孩子尿床是不是病,当然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:如果几个月的小宝宝尿床,那是正常现象,如果3-4岁的孩子,偶尔尿床,也不见得有问题,但是如果5岁以上的孩子,还是隔三差五的尿床,那多多少少就有些问题。

     在详细的说明尿床这个事儿之前,我们先要了解一个定义,儿童遗尿症,它的诊断要符合三个条件:

     第一,孩子年龄大于5岁;

     第二,睡眠状态下不自主排尿大于2次/周;第三,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。

     但这是医学上的量化的诊断标准,那么如果孩子每周只尿床一次,但是年龄也大于5岁,持续时间也超过3个月了,我们就能说孩子没问题吗,就不用进行干预吗?

     显然,虽然不符合诊断标准,但问题依然存在,依然会困扰我们家长朋友及孩子。

      什么是不自主排尿?

     不自主排尿指白天清醒时和/或夜间睡眠时,不自主的将尿液排泄在不合适的位置(如裤子、床铺等)。

      遗尿症的诊断为什么要限定5岁以上呢?

      因为5岁以下的孩子一方面神经系统发育就不太完善,排尿控制能力本身就偏弱,有随时随地排便的生理基础;另一方面,5岁以前的孩子,社会活动的意识尚未完全建立,正在从婴儿期的随意排便模式过渡到自主控制的有意识的排便模式,5岁以后的孩子,只要是经过一定的社会意识的培养,都知道不应该随地大小便。

     那5岁以后的孩子只要出现尿床,是不是就一定有问题,肯定不一定啊,这就是为什么限定了年龄,还要限定发生的频率及持续的时间。

     因为孩子本身还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,生理及心理各方面都还不成熟,发生偶然事件的概率要比正常成年人大的多。

     比如,如果孩子某一天白天活动太多,睡前又喝了不少水,晚上因为太困,睡得太沉,因而尿床;

     比如孩子因为胆小,又刚好课堂上被老师批评,导致想去厕所不敢跟老师说,而发生尿裤子,这些不常见的情况,偶尔发生一次,可能都没什么问题。

     我们正常成年人可能还偶尔有这样的经历,比如夜晚被小便憋得不得了,睡梦中在慌忙的找厕所,好不容易找到了厕所,顺畅的大尿一泡时,被温热的尿液从睡梦中唤醒,这才发现自己尿床了,又比如遇到极端情况,比如被歹徒劫持为人质了,吓的尿裤子了。这些事情发生了一次两次,就能说我们排尿都有问题吗?显然不是的。

      距统计,5岁时,约有15%的小儿有夜间遗尿,10岁时大约有5-6%,只有1%的儿童遗尿情况可延续至成年。

      儿童遗尿现象发生率高,对孩子的危害同样严重。

     对于8-16岁的孩子来说,尿床造成的心理创伤仅次于父母离异父母争吵,尿床的经历所带来的心理感受比被欺负和排挤更差,会给孩子和家人带来极不愉快的成长经历,会造成孩子情绪受损、社交回避行为和人格缺陷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所以如果发现孩子有频繁的遗尿现象,建议尽早关注。

     遗尿症的分类,可分为原发性遗尿:

     从出生开始遗尿现象就没有终止过,不尿床的时间没有超过6个月;

     继发性遗尿,就是之前排尿都在正常,后来出现的遗尿情况,中间不尿床的时间超过6个月。

     为了更好的理解为什么会发生尿床现象,我们先了解一下正常的排尿过程;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我们的肾脏分解排泄多余的水分,电解质及体内的代谢废物,形成尿液经输尿管排入膀胱,膀胱作为一个储存尿液的器官,达到一定的容量后,会刺激膀胱壁的压力感受器,发出排尿信号经周围神经系统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,中枢神经系统发出排尿指令到达膀胱,引起尿道括约肌松弛,同时逼尿肌收缩,将尿液排出体外。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膀胱充盈---排尿冲动--脊髓--大脑---排尿条件合适---大脑发出排尿指令--脊髓--括约肌松弛(可以理解为捏着气球的手),同时逼尿肌收缩(可以理解成气球的弹力),排尿条件不合适(时间,或者地点不合适)--抑制排尿反射--括约肌收缩--憋尿--条件合适时,大脑再次发生发出排尿指令。

     影响上述任何过程正常发生的疾病,都可以引起排尿障碍,不管是尿潴留还是尿失禁,亦或者是遗尿的发生。

     第一类疾病就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全,导致指令的传递及衔接出现问题,比如大脑发育不良,脊神经发育异常等,导致不能正常的感受尿意,或者尿意不能正常的传达至大脑,睡眠中唤醒障碍,导致夜间尿床。

     第二类问题是内分泌因素,比如尿崩症,产生尿液量大,严重影响孩子睡眠,常常发生睡眠中尿床。

     第三类是遗传因素,很多孩子的父母可能儿童时期也存在尿床的现象,但成年后症状逐渐消失,这部分孩子发生遗尿的可能性较大。

     第四类精神心理因素,孩子胆小,易紧张,常常发生不自主排尿。

     以及其他的器质性的疾病。

     那么,如果孩子经常尿床怎么办?

     首先还是建议到小儿泌尿外科进行就诊,一定要带孩子亲自去,因为医生看到孩子,首先会有一个最直观的感受,很多时候孩子的心理或者性格方面有没有问题,医生看一眼差不多能感觉出来。首次就诊,首先要排除可引起遗尿的器质性及精神性疾病,通常会进行一定的筛查检查,比如尿常规、泌尿系的超声、腰骶椎的X线检查,必要时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。

     做完这些常规的检查,如果没有发现明确的病变,可以进行初步的治疗。

     很多家长朋友认为治疗就一定要打针、吃药什么的。其实很多病的治疗并不一定以药物为主,遗尿症就属于这一类的病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遗尿症的治疗分为三大块;

     第一,就是生活管理或行为治疗

     生活管理

     注意清洗外阴及包皮,清除局部感染;白天多饮水,晚餐后控制饮水,下午6点后不吃酸甜的水果和饮料;调整饮食结构,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,不吃利尿性的食物,如西瓜、葡萄、菠菜、芹菜、梨。

     行为训练

     忍尿训练:有尿意时适当憋尿10-30分钟,训练1-2次/天,使膀胱扩张,增加容量;

排尿中断训练:每次排尿中间中断排尿,自己从1数到10,然后再把尿排尽,提高膀胱括约肌控制排尿的能力;

     膀胱训练:尽量延长排尿间隔时间,逐渐由每次1/2小时-1小时,延长至3-4小时,以扩大膀胱容量。

     需要提醒家长朋友的是,在孩子进行行为训练期间,发生尿床行为,一定不要训斥或者惩罚孩子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第二大块儿,就是唤醒训练

     简单点就是用闹钟或者家长定时唤醒熟睡中的患儿,家长可观察孩子易发生尿床的时间点,在发生尿床之前将孩子唤醒,同时教育孩子白天避免过度劳累或者玩耍,并且睡前排尿,无论有否尿意,都应该排空膀胱。

     第三大块才是药物治疗,药物治疗主要有三方面,一个是减少夜间尿量,第二是增加膀胱容量,第三是缓解睡眠过深的状态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我们现在基本已经了解了遗尿症的发生、危害以及治疗。

     再特殊提醒几点;

     一个是家长朋友在带孩子看医生之前,可以先观察一段孩子的夜间尿床的情况,做一下排尿日记,包括尿床的次数、频率及持续的时间,这样医生问诊时可以提供准确的病情信息;

     第二是遗尿症的治疗主要是生活管理及行为训练疗法,这就需要家长朋友高度的参与,很多家长朋友期望把这一切都交给医生,或者开点药吃吃了事,这是偷懒行为,也是对孩子不负责。

     最后,孩子尿床本身可能不存在严重的疾病,但是长期的尿床可引起严重的心理及性格问题,尿床行为的纠正过程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(不是十天半月),需要孩子及父母高度的遵循医嘱并坚决执行,一旦松懈偷懒,尿床的复发率很高,所以我们要做好进行一段持久战的准备,要战略上轻视它战术上重视它,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小儿外科,关爱儿童,惠润未来,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!

    科室电话:0377-61609811



来顶一下
近回首页
返回首页